雁栖湖畔的碧波倒映着汉唐风格的建筑群,怀柔的国际化征程始于1995年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这场承载185个国家2000多个非政府组织3万余名代表的盛会,让北京东北部的山水小城首次登上世界舞台。面对仅153天的筹备时限,怀柔人民昼夜奋战,以“5个月完成10年工作量”的奇迹建成论坛场地,时任建设者韩国岚回忆:“当时怀柔根本不具备接待外宾的硬件条件,我们实行三班倒,连残疾人便利设施都全新打造”。这场大会不仅留下高达20米的会徽雕塑和友谊林,更向世界发出第一张“怀柔名片”。
喜乐彩票二十年后的2014年,雁栖湖畔矗立的日出东方酒店与汉唐殿阁群,迎来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怀柔以54%森林覆盖率17座水库的生态底蕴和高效交通网络(首都机场至会址仅30分钟)赢得国际青睐。区委书记齐静道出核心优势:“我们宁愿慢发展,也不牺牲生态”——这一战略在后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017/2019)、G20能源部长会议科技创新部长会议等顶级外交活动中持续得到验证。
科学殿堂崛起:全球智慧汇聚雁栖湖
依托怀柔科学城建设,国际学术交流开启新篇章。2021年第四届雁栖湖会议聚焦“量子科学与技术前沿”,潘建伟院士集结近40位海内外顶尖学者,在疫情影响下创新“线上+线下”模式,探讨量子科技的战略方向。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高鸿钧指出,此会标志着中国正从“经典信息技术跟随者”转向“未来技术引领者”。此时的怀柔已布局29个科学设施平台,中科院18个在京院所及清华北大等机构相继落地,为全球科学家搭建起“理想实验室”。
2023年首届国际基础科学大会将学术盛宴推向高峰。围绕数学理论物理计算机科学三大领域,8位菲尔兹奖得主4位图灵奖得主1位诺贝尔奖得主与50余名院士领衔500余场学术活动。次年大会再升级,千名中外科学家在怀柔科学城展开13天密集研讨,新增“物理之夜”“科学家面对面”等特色活动,吸引500余名青少年与顶尖学者对话。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强调:“这是拓展研究视野激发科学热情的必经之路”。怀柔以37个科技设施平台2.3万科研人员的集群规模,夯实了“世界级原始创新承载区”的基石。
产业多维融合:从单一会议到生态赋能
会展经济驱动下,怀柔探索出特色产业融合范式。“会展+科技”模式率先破局: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雁栖湖科学仪器论坛世界绿色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大会等品牌活动落地,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等国家级机构深度合作。2025年科博会上,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首束光双镍氧层超导材料等重磅成果惊艳亮相,立体呈现“原始创新-产业化”全链条。
“会展+影视”同样迸发活力。自2015年成为北京国际电影节永久举办地,怀柔连续8年承办该盛事,华表奖颁奖礼北京春晚录制等大型活动云集中国影都。影视产业示范区汇聚华谊海润等400家企业,累计拍摄作品超1.3万部,带动文创营收达45亿元。而“会展+文旅”则激活生态资源:长城文化带满族风情沟域串联不夜谷白河湾等旅游经济带,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未来愿景:国际会都的2.0升级
面向“十四五”,怀柔加速构建国际化公共服务体系。在《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三阶段目标:2025年初步建成特色化设施体系,2035年对接国际标准,2050年实现优质均衡服务。当前已落地七大核心举措:雁栖国际人才社区竣工外语办事窗口覆盖112种语言怀柔医院二期扩建国际学校布局,以及怀柔南站等TOD“微中心”建设。

扩容提升工程同步推进:雁柏山庄改造“一带一路”展示中心等15项工程完工,德勤大学提前办学。这些举措直指科学家与市民的双重需求——既能吸引顶尖人才“扎根”,也让村民高玉国感叹“小汽车开到家门口,生活大变样”。正如区委书记齐静所言:“打通会展文化科技旅游多业态,怀柔将向世界高端会议最佳举办地阔步前行”。
结语:山水之城的全球使命
从世妇会的“国际首秀”到基础科学大会的智慧激荡,怀柔三十年进阶之路印证了生态价值与创新驱动的辩证统一。其成功不仅在于硬件升级(从破旧村庄到国际会都),更在于构建了“主场外交-学术前沿-产业融合”的生态闭环。未来挑战在于:如何平衡科学城“科研气”与国际社区“烟火气”?怎样让基础科学突破更快转化为产业动能?怀柔的答卷,或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科会议都”提供新范式——当雁栖湖的碧波继续映照量子论坛的星光,这座京郊之城已在人类探索未知的征程中刻下自己的坐标。